把脉点睛——写在2025年区级课题开题论证之后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     

 

2025年9月23日,曹杨职校1402会议室内气氛热烈,一场聚焦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课题开题论证会如期举行。会议由教务处副主任王秀鹏老师主持,出席开题论证的有2025年区级个人课题主持人白若寒、张淼淼、黄龙,2025年区级一般课题的主持人邵彩洪和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由学校科研员盛蔚老师记录。

开题论证由普陀区高中学段科研员、正高级教师吴华清与上海古井金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梁秀平等专家组成的评委团,共同为课题“把脉点睛”,深入探讨产教融合、学科创新等实践路径。

黄龙老师带来的《低空经济背景下中职无人机社团助力数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课题,直面当前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以无人机社团为实践载体,尝试填补中职阶段在无人机技术与数媒专业交叉领域的教学研究空白。课题计划通过系统调研,形成数媒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并指导学生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无人机航拍影像作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现场专家指出,课题需进一步厘清无人机操作技能与数媒专业核心能力之间的逻辑关联,建议开发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将无人机拍摄、数据处理、内容创作等环节融入数媒专业教学,使学生能力精准对接行业岗位需求。来自企业的专家则从企业用人角度出发,强调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使社团活动不仅“好玩”,更能“好用”,真正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助推器。

图2.jpg

图3.jpg

白若寒老师的课题《“00后”中职生网络话语体系与思政课话语体系融合路径研究》,聚焦当代中职生的语言习惯与价值认同特点,依托社会符号学理论,试图破解传统思政教育话语与学生日常表达之间的“隔阂”难题。课题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构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教学课例与资源包。经过专家点拨,课题方向更加明晰:将探索“热词思政化”的有效路径,例如,用学生熟悉的“破防”诠释责任担当的内涵,以“拿捏”解读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使思政教育内容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专家认为,此举有助于打破思政课堂的刻板印象,让核心价值观在生动活泼的话语转换中入耳、入脑、入心,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感。

面对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大的现实挑战,张淼淼老师提出了《中职生数学口算能力的人工智能分层递进式训练研究》。该课题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计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能够智能诊断学生口算水平、并提供个性化训练路径的分层教学系统。专家建议进一步细化口算能力的“成长阶梯”,将其划分为基础运算巩固、职业场景应用(如快速估算成本、核对数据等)、综合问题解决三个递进层次。同时,可依托AI智能体技术,动态生成和优化训练题库,使AI不仅是工具,更成为陪伴学生数学学习、适时提供反馈与支持的“智能学伴”。这一探索有望为解决中职数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问题提供新思路,实现因材施教,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素养。

邵彩洪老师主持的一般课题《“双新”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与产教融合协同改革研究》,紧密对接国家“新教材、新课标”改革要求,着力探索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素养塑造。课题预设通过教学实践,形成可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的语文教学改革样本。值得一提的是,该课题既是邵彩洪老师领衔的区第七轮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中职科研高级指导教师团队)近两年核心攻关方向,也是学校语文教研组持续深耕、跟进实践的重点教学研究内容之一。该研究对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强化科研指导团队建设、优化语文教研组管理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场专家对课题组将日常教学实践与专项科研研究紧密融合的务实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建议在具体实施中,可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职业元素,例如从《平凡的世界》中解读人物的职业精神与奋斗历程;结合区域经济特点,设计如“会展服务方案撰写”“产品推介模拟演讲”等基于真实职业场景的语文任务,使语文学习与未来职业需求无缝对接,凸显中职语文的应用价值和育人功能。

论证会尾声,专家与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教育科研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应用。各课题后续需着力推动研究成果向可操作、可推广的教学资源转化,真正服务于一线教学,惠及广大师生。本次开题论证会,既是一场启迪智慧的思想盛宴,也生动展现了中职教育科研工作者直面真问题、寻求真办法的务实精神与创新活力。

 

供稿:中职科研团队 张盈

审核: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