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普陀区教育学院内举行了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缪建华数智团队、郭政数智团队、秦国萍高级指导教师团队及张艳高级指导教师团队共同发起,旨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在教学管理及日常工作中的实践应用。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刘齐老师作题为《GenAI赋能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主旨报告,为与会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学术盛宴。
聚焦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转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如何借助GenAI提升教学效率、优化班级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此次联合教研活动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汇聚团队力量,共同探讨AI赋能教育的新路径。
活动伊始,领衔人缪建华就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是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数智团队作为区域教育改革的先锋,将持续探索数智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本次联合教研既是阶段性成果的交流,也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
深度实践分享:从提示词到应用场景
刘老师以国内领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为例,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提示词技巧和提问策略,最大化发挥AI工具的应用潜力。她指出,精准的指令设计是激活AI辅助能力的关键,并通过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通过迭代优化提示词,获得更符合教育场景需求的高质量反馈。
在班级管理方面,刘老师展示了如何借助AI工具高效完成学生行为分析、个性化沟通方案拟定、班会活动策划等工作。例如,通过输入具体的学生表现数据,AI能够帮助教师生成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甚至自动撰写家校沟通内容,极大减轻事务性负担。在日常工作层面,刘老师分享了AI在教学设计、课件生成、会议纪要生成、数据整理等方面的应用技巧。她提到,GenAI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能够与教师协同创作的“智能伙伴”,能够帮助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于更具创造性的教学环节。
赋能教师成长:从使用到创新
除了提升工作效率,人工智能同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刘老师强调,教师应积极拥抱AI技术,培养“人机协同”思维,从被动使用工具转向主动设计应用。她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教育情境,开发个性化的AI应用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智慧。
在2小时的讲座中,刘老师不仅展现了GenAI强大的功能性,更通过互动提问、实时演示等方式,让与会教师亲身体验AI技术的便捷与高效。现场气氛热烈,许多教师表示,通过本次学习,不仅掌握了基本的AI操作技能,更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深层价值有了全新认识。
共话数智未来,推动教育创新
本次联合教研活动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培训,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碰撞。培训结束各团队领衔人纷纷表示,将在后续工作中持续推动数智技术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深入应用,打造具有普陀特色的AI教育应用案例;将定期开展AI教研活动,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属性,积极与高校、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创新生态。
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教育必须积极应变。本次联合教研活动展现了普陀教育人在数智转型道路上的探索与决心。正如曹杨职校张璐嘉所说:“AI不是取代教师,而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教师。”赋能每一位教育者,成就每一个孩子——这正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根本使命。
供稿:缪建华数智团队
审核: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