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当今社会,由各个APP的“个性化推荐”编织的信息茧房,正在将我们拖入认知舒适区的温柔陷阱。当知识获取变得过分顺滑,认知的边界是否越来越难以突破?
请以“认知边界的突破”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顺着一条由大数据所构成的路,我们一路走着,不知何时起,却忘了自己要去向何方。一个个“个性化推荐”像甜蜜的陷阱,把我们轻轻裹进认知的舒适区。时间悄然流逝,当我们久违地开始独立思考,心中不禁升起一丝恐慌:在这片充满廉价感官刺激的精神荒漠里,我们该何去何从?
于是,当我们打开文明之书。世界多奇妙,而我们是凭借着好奇心才一路将文明发展至今的。创造女神有一双巧手,这个世界上有多种不尽相同的生命,但为什么偏偏只有人类创造了文明?马克思哲学告诉人们,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他说:去选择、去理解、去感受、最后去创造吧。存在主义哲学高举自由意志的大旗,振臂高呼“人们啊!你们是自由的!又有什么能束缚住你们?”这件事比世上的任何东西都弥足珍贵。因此,不要困自己于井中,因为窥见了天空最小的碎片而感到欣喜不已。在真正的天空下,世界正以我们无法想象的规律运转着。
于是,当我们回望人类历史。我们的前辈对着无数种显然易见抛出无数个“为什么”。正是因为人最初的求知欲和非要窥见真理一角的执着,才有了我们所处于的“当今”。真理是高贵的,它怎么会甘心自己跑进我们的大脑呢?它的踪迹隐藏在一次次思考中,它的模样因一次次辩驳而鲜明。有人说,那些通俗易懂的真理们是思想家们百炼成钢的结果。当前人的智慧摆在我们的面前时,依靠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汲取,难道不是更有效率的做法吗?没错,当真理摆在我们面前时,学取它的皮毛并不难。但对于真理超脱于世俗言语的重要性,以及与它相伴相生的其他道理,获取这些同样重要的东西,思考是唯一的路径。
因此,将思考作为习惯。常以辩证的态度去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事每一物,认知的界限将变得无穷大。AI的学习原理是参考了人脑的思考模式 那么作为学习对象的我们,就令思维与意志跳一支双人舞吧。这舞步将轻盈的跳过由人工智能设置的虚拟界限,跳过以“个性化推荐”甜蜜囚笼,一转跃进现实当中去。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它隐藏在这个世界的每一次变化中,而又有什么能比得上现实生活中切实地体会而来的更让人印象深刻?大数据模型是这个时代下珍贵的技术产物 但它注定是无法代替我们自己的思考。人脑中存在着860亿个神经元,在这个巨大的联系网上,自主生成想法就成了令AI望尘莫及的能力。
于是,当我们思考时就会发现身边所谓的限制只是由我们自己构成的壁垒而已。我们本就正处于这诺大的世界当中,将惰性放下,将思维拿起,方可成为那一阵自由的风,在这个世界上,在过去与如今间穿梭。
当我们在思考中遨游时,一切问题与答案,一切原理和规律,一切可能性与联系性,这个世界上不被注意到的一切在人们自己的视角当中说:“欢迎回到这片森罗万象的世界当中来!”
语文老师张盈点评:李坤灵同学每次的作文都令我惊艳,她的文笔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既有诗人的诗意,又有散文家的灵动,还同时保有很好地独立思想探索。因此,每次当她拿着作品问起修改意见时,我都提醒自己:这是一个有着极强语言感受力的孩子,尽量少说,让她成为她自己。
本文以“信息茧房”这一时代症候为切入点,立意深刻,展现了作者可贵的现实关怀与思辨能力。文章脉络清晰,从现象描述到哲学溯源,再到路径展望,层层递进,逻辑自洽。
尤为出色的是语言的文学性与哲理性的融合。“由大数据铺就的路”、“甜蜜的陷阱”、“自由的风”等比喻生动贴切,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而对马克思“主观能动性”与存在主义“自由”的化用,则有力地支撑了“思考赋予人自由与创造力”的核心论点,提升了文章的思想高度。
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精进之处,或许是在论证的“实证”层面。若能引入一个具体的、因突破信息茧房而获得认知飞跃的例子(无论是科学史上的,还是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将使说理更加丰满,更具冲击力。
总之,这已是一篇远超同龄人平均水平的佳作。希望你能保持这份对思考的热爱与对世界的敏锐洞察,在文字的苍穹下,继续做那阵“自由的风”。
供稿:语文教研组
作者:24会展中高班 李坤灵
审核: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