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传媒,翻阅历史
三伏天的炎热是无孔不入,前些天的台风刚刚卷过,夏雨过后,暑气更盛,泥土的腥热混杂着水汽的蒸腾,让人无法踏出舒适区。2025年8月6日下午1点,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光影BOX项目组九位同学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无惧高温的考验,怀着对新闻媒体的好奇与憧憬,踏上了前往上海教育电视台考察参访之旅。
此次考察活动由上海教育电视台技术总监杨炯老师亲自带队讲解。从电视台一楼开始,杨老师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教育台的节目内容、演播室和导控室的布局与设备,还分享了教育台在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特色节目,让大家对电视台的多元功能有了初步认识。
在一楼最左边,有一间简化的导播室。这里是为学生记者等提供体验新闻节目录制、配音制作的地方,设备虽基础,却让同学们直观了解到日常节目制作背后的一角。杨老师借着这些设备,详细介绍了从前设备的使用、信号传输原理以及如今设备的更新迭代,让大家感受到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
跟随杨老师的脚步一面展示墙映入眼帘,上面陈列着电视台从创立至今用过的所有不同型号的设备,有导播台、录像机、放像机等等,它们宛如一位位沉默的前辈,见证着电视台的历史变迁。
键映山河,帧定乾坤
走进2018年改造完毕的1号演播室,花费近两千万升级的成果尽收眼底,升级辅助设备、摄像机、现场整体的灯光、台上的显示大屏幕等等一应俱全,这一演播室主要进行一些会议、表彰、小品以及健康脱口秀等小型节目,不过因为空间局促,没有办法完全隐藏前方的摄影机,导致节目后期成片可能会穿帮。
除了各档节目的录制工作之外,上海教育电视台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属3楼的技术中心。每天早上6:50,工作人员准时开始进行准备工作,7:00节目准时开播,直至晚上12:00左右结束。
播出间通常配备一名值班员、一名值班长和一名技术主管。而重点保障时段,特别是每天晚上7:00播出的中央台《新闻联播》时段,会安排四人值班,其中包括主播和相关技术人员。所有需要播出的节目都要经过这里的播出系统,由总编室的同事编排完成后,发送至播出间的电脑,再由值班人员操作专业的索尼蓝光播放设备进行播出。
值班人员需要提前将第二天要播放的节目上传到硬盘,并进行严格的技术审核,以确保不存在技术问题。审核通过后,节目进入待播状态。系统会根据播出时间自动提醒换片,尤其是在换片的关键节点,系统会发出警示音,以避免出现播出事故。
技术中心也被视为上海教育电视台宣传工作的核心环节,就像墙上展示的“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一样,任何技术问题或失误都可能产生严重的政治和宣传影响。因此,值班人员肩负着重大责任,要确保每一秒的播出都安全无误。
在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后期剪辑区域,主持人一般是在录音棚中自行操作设备完成录音。工作人员会提前为主持人开启需要的设备,同时还能通过蓝牙控制鼠标协助其操作。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录音而非传统配音的方式进行节目制作。
传统配音通常是在画面、音效和音乐全部制作完成后,由配音演员依据画面节奏、情绪以及口型进行配音;而如今大多是先有稿件却没有画面,主持人需要按照自身的语速朗读稿件,后期再依据录音剪辑视频。这种方式对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速把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优秀的主持人甚至能达到每秒15个字的语速。要是录音过程中出现问题,例如某个字念错,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剪辑软件精准定位,让主持人重新录制该部分内容进行替换。
此外,上海教育电视台拥有多个功能与规模各异的演播室和导播室,可满足各类节目制作的需求。通常配备有专业的灯光系统、用于虚拟背景抠像绿幕、多机位拍摄设备以及高质量的拾音麦克风,能够支持新闻播报、访谈、教育节目和少儿节目录制等不同类型的节目制作。而在一旁的导播室负责多机位画面的切换、特效添加以及实时监看,一般配备多台监视器、切换台、音频调音台和导播控制台,以此确保节目在录制或直播过程中画面流畅、切换精准,还能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不同规模的演播室和导播室会依据节目需求,在空间、设备配置和技术人员配备方面存在差异,但均遵循高稳定性、高清晰度和操作便捷性的标准,从而保障各类教育及新闻类节目的高质量制作与播出。
生生不息,万象更迭
杨老师一路上详细又生动的讲解,让大家了解到电视台的运转方式与不同的办公区域,这既是一次趣味的探访,又是一次开拓知识的专业之旅,结束一天的考察后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来自22新能源中高1班的王择豪同学有感而发:“此次参访,新闻直播间让我感触最深。杨老师的专业讲解,让我明白支撑新闻直播‘零差错’的是‘绝对安全’的设计。整个直播流程由中央控制台高度集成操控,效率惊人,而无处不在的‘双保险’备份系统,让信号传输、画面切换、电源供应等所有核心环节都有实时热备份,主系统一旦异常,瞬间自动切换到备用系统,确保播出永不中断。‘3秒以上黑屏’被定为重大事故并追责,让我深刻认识到安全播出是生命线,不容丝毫闪失。这让我真切看到‘安全’二字如何通过精密技术和严苛预案融入每一个设备、每一道流程,也让我对广电人的责任与公众承诺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
来自24会展中高班的黄雅娟同学感叹道:“在经历了这次参观后,其实它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一个地方,在这里我了解了电视机背后的场景,不同的房间有着不同的作用,舞台的幕后,和制作视频效果剪辑机器的历史,让我感到震惊,留下深刻的印象。”
22会展2班的沈梦圆与蒋均宇也有着不同的见解。沈梦圆同学回想道:“跟着老师走进电视台,就像推开了教育与传媒的奇妙大门。走过走廊,玻璃柜里的老物件,如老式录像带、带旋钮的调音台、不同年代的摄影机,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杨老师说当年没这么多先进设备,全靠这些‘老伙计’一点点录、一遍遍剪,才能把课送到电视上,让我们感受到曾经条件的艰辛。在演播厅,杨老师讲解节目制作流程,从选题、脚本、镜头调度到后期剪辑,处处体现着对‘教育’的敬畏。导播间里精准切换画面的专注,更彰显出流畅背后的专业积淀。这次参观像一场生动的实践课,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不仅能通过课堂传授知识,还能通过镜头跨越山海,把智慧送到更多人身边。离开时,我对教育传播者充满敬意,他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让知识发光的人。”
而蒋均宇同学表示:“有幸参观上海教育电视台,我深感震撼。踏入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界。我们近距离接触了各式各样的直播设备,从最初笨重的摄像机到如今轻巧便携的设备,技术的发展历程令人惊叹。工作室里,工作人员忙碌而专注,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专业精神。在放映室,我们重温经典教育节目,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走进拍摄室,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教育影像,充满无限可能。这次参观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电视媒体和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最后来自22会展1班的徐丽娜同学身临其境地了解到电视台工作人员的日常后表示:深刻感受到现代技术的专业与高效,尤其是在看到展示了一整面墙的具有年代感的设备,感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与电视台演摄人员对于岗位的认真负责与他们的艰辛。在录音棚中了解到了主持人们日常自主录音、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对于这一扎实的业务能力表示格外敬畏。导播与剪辑流程严谨有序,看到了教育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的用心与创新。
此次参观,在杨炯老师的介绍下,同学们深刻领悟到教育媒体人的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尤其在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直播技术的发展时,同学们都要认识到,技术的快速迭代对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证节目质量,又要适应变革、控制成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内容的核心价值与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始终是媒体行业的立身之本。而作为参观者乃至观众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技术,更应培养创新思维与应变能力,在变革中坚守初心,追求卓越。
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种坚守初心、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带入到接下去要继续备赛的国创赛中,继续发挥学校“齐心协力、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力争在国创赛中取得好成绩!
供稿:商贸会展专业部
审核:党政办公室